李频捷:准确认识发展新趋势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年4月30日

平顶山日报    2024年4月16日

2023年 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正确认识我国人口发展新趋势,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全面认识我国人口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显著变化。第一,人口增速明显放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至 2020 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至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 0.57%下降0.04个百分点。第二,人口结构呈现少子老龄化。我国人口数量自2022年开始出现负增长,全国常住人口出生人数为956万人,首次跌破1000万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常住人口出生总数为902万人,全国总人口比 2022 年末减少208万人。与此同时,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2.97亿,占总人口的 21.1%,预计2035 年前后突破4亿人,本世纪中叶将达到约5亿人。第三,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截至2023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下降至4.77亿人,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至 66.16%。

虽然这些人口发展新趋势给我国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潜力巨大、人口结构中的“新红利”有待挖掘等有利条件也增强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和能力。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关乎中华民族的世代永续。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落实好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任务。

  1. 健全生育支持政策及配套措施

    一是要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国际经验表明,入托率越高,生育率越高。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支持政策,支持建设指导性的公办和普惠区域综合服务中心。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按照 15 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建托育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务。二是加大经济支持,降低社会生育压力。通过发放生育补贴和

    托育补贴,完善国家生育政策配套性措施,增强中低收入家庭的生育意愿。三是营造生育友好的工作环境,促进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平衡。扩大产假、陪产假的覆盖面,特别是加大对灵活就业者、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保障力度。倡导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的养育观念,提高男性的家庭角色意识,减少子女养育中“父职缺失”的现象。创造性别平等的就业环境,进一步制定和落实防止女性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性别歧视的监督和惩罚力度,杜绝企业以女性婚姻和生育状态作为职业选择和晋升的标准。

    (二)将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

    转变的关键。因此,要将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

    程,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首先,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应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进一步巩固完善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办园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骨干教师均衡配置。其次,要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最后,利用数字教育技术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运用。数字教育可以有效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应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三)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第一,要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通过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稳步增加全社会的养老财富储备。第二,注重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聚焦广大老年人在社会保障、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重点关注失能失智、高龄慢病等老年群体的特殊需求。推动城乡养老资源均衡发展,实施尊老爱幼代际互助家庭幸福发展优惠政策。第三,建立弹性退休制度,激发高龄人群的健康红利。建议未来尽快实行弹性退休制度,设计公平合理的退休金发放规则,在尊重劳动者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激励从事知识经济领域的劳动者延长退休年龄,同时也给体力劳动者更多的选择空间,逐步建立、完善老年人再就业的劳动权益保障,积极促进有意愿的老年人再就业,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作者李频捷为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科研管理部教师)

 

供稿:科研管理部

Copyright ©2017 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豫ICP备17005260号-1
主办单位: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龙翔大道与长安大道交叉口向西800米路北;邮编:467000;电话:0375-2661123

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