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频捷:牢牢把握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
发布时间:2023年6月14日

发表时间:2023.6.14                  来源:平顶山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号召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并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项重大原则。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既要依靠斗争赢得过去,也要发扬斗争精神取得新征程上新的伟大胜利。

敢于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底色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矛盾具有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也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斗争的过程中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实现根本转化。人类社会的运动过程中也处处充满着矛盾,存在矛盾就会引发斗争,社会也就在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中不断发展前进。马克思主义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最终目的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人类彻底解放,这本身就是一场十分伟大的斗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斗争的属性,渗透着敢于斗争的精神底色。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敢于斗争的鲜明政治品格。

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密码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成长、在斗争中胜利,斗争精神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里和骨子里。斗争精神具体体现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才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才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进行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使物质基础薄弱却又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踏步地迈进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带领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四个伟大”,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坚定意志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以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以生命至上的宗旨开展抗击疫情总体战、阻击战,以“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变革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无不体现着“斗争”二字,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就将“坚持敢于斗争”总结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历史经验之一。可以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斗争精神就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史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成功密码。

新征程要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党的二十大既是对过去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未来事业的期许和部署,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伟大胜利中沾沾自喜,也不能因远征的兴奋蒙蔽双眼,而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征程上依然潜藏荆棘、任务艰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面临的国际、国内考验进行了具体总结,既有国际形势的影响,也有我国自身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既有外部势力的干涉打压,也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等不确定因素的接踵而至。这都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牢牢把握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

斗争是一门需要智慧的艺术,既要有敢于斗争的勇气,更要有善于斗争的本领。这就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斗争经验和智慧,深刻把握斗争的政治属性,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在斗争中更好发挥科学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在斗争时要遵循斗争规律,把握好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要用好斗争方法,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既要有兵来将敌、水来土掩的硬本领,也要有一木支危楼、借势发力的软方法;还要讲究斗争策略,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依据所处阶段情况的需要,适时调整斗争策略,开展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夺取新征程道路上的伟大胜利。

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以不信邪、不信鬼、不怕压的志气、骨气、底气,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以坚定的信心和卓越的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李频捷为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行管教研室教师)


供稿:理论研究室

Copyright ©2017 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豫ICP备17005260号-1
主办单位: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龙翔大道与长安大道交叉口向西800米路北;邮编:467000;电话:0375-2661123

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