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阳: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年5月17日

发表时间:2023.5.17               来源:平顶山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大局,充分表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长期任务。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全面把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把握三个重点。

强化治理理念的引领力

在市域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要突显系统思维。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要充分发挥党委政法委职能作用,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融入平安建设工作,融入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要坚持党建引领,按照党建带社建、队建的要求,引导社会各界团结一心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直接目标是应对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化解社会重大风险矛盾,根本目标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在社会治理领域勇于探索,创新思路方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回应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利益的每一件小事、每一起纠纷,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才能拥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总之,要以全局系统的理念凝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大共识,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放在新时代发展全局中谋划,系统统筹市域城乡基层社会治理,针对市域社会治理事务的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特点,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与中心工作系统谋划,增强社会治理效能。

增强治理体制机制的聚合力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域层级治理活力。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委领导体制,统筹市域各方力量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增强市域社会治理引领力,把党的领导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服务群众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城乡联治的一体化领导体制机制。其次,要建立高效灵活的智慧治理体制机制。要加快形成党政部门、社会组织、公众等治理主体积极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以破除数据壁垒和技术鸿沟,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的协同共治。要在社会治理相关部门之间构建起信息共通、资源共享、问题共处的高效协调机制,形成部门协作、系统联动的社会治理体系,有效整合社会治理力量,发挥市域社会治理的最大效能。要建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信息收集、获取、交换、利用渠道,实现信息资源的快速有效传递,推动治理工作稳步进行。最后,要多措并举,进一步完善学习交流培训机制。要增设党员干部学习交流的平台和途径,使其科学认识市域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指导方针和实施办法,更加准确地掌握市域社会治理的概念和内涵,统一思想认识,提升理论水平,增强业务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市域社会治理人才的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提升人才队伍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能力。

提升治理手段的协同力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不断提高治理能力,丰富治理手段。首先,要加强法治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集约高效的市域社会治理法治体系,实现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并构建严密的市域法治监督体系,健全立体化的市域法治监督网络。其次,要用好德治教化,打造城市文明形象。要结合新时代特色,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巩固文化根基。发挥先进人物带头作用,将社会领域、家庭领域等的模范先进事迹融入市域治理现代化进程,不断弘扬社会上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带动全市范围内学习优秀品德,发挥媒体宣传功能,打造时代楷模,引领社会公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要推动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治理合力,共同促进市域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再次,要充分开发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市域层面不仅蕴藏着社会治理的大量数据资源,而且亟须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整合利用。要通过智慧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域间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社会治理信息处置能力的提升等多渠道、全方位推动数字技术、组织创新及治理体制改革的协同增效,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不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综合治理效能。

(作者周红阳共平顶山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教师)


供稿:理论研究室

Copyright ©2017 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豫ICP备17005260号-1
主办单位: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龙翔大道与长安大道交叉口向西800米路北;邮编:467000;电话:0375-2661123

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