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晓静: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发布时间:2023年4月12日

发表时间:2023.4.12                   来源:平顶山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在推进现代化伟大实践中,人口规模巨大构成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基本要求。“人口规模巨大”是困难与挑战,也是条件与机遇。一方面,我国巨大的人口规模,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有利于劳动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形成超大规模市场和经济体;但同时也给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将是世界现代化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将前所未有地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和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要立足大规模人口所形成的现实条件与现实要求,深刻挖掘“大规模人口”给我国现代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机遇和契机,全面呈现我国现代化道路发展的长远性目标与阶段性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能只是少数人富裕,而是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社会化生产与资本私人占有的发展弊病,将全体人民置于现代化发展的价值核心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与发展目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向往。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开辟了新路径,推动社会主义主义现代化建设走上新征程。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发展的优良传统。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始终贯穿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政策主张与制度规划,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全过程。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把协调发展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经验。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我国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现代化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同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发展、不作为,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丰富和拓展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探索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日益完善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要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走和平发展道路”彰显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是根植历史与现实、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作出的必然选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的初心本色和强大意志,有力地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不同阶段,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始终是党领导人民完成不同时期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建“一带一路”、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重大倡议和理念,彰显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念、决心和行动。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前我们面对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临外部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带来的严峻风险挑战,必须坚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自信与话语自信,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奠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基础,为走和平发展道路夯实基础、提供支持、强化动力。

(作者安晓静为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主任)


供稿:理论研究室

Copyright ©2017 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豫ICP备17005260号-1
主办单位: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龙翔大道与长安大道交叉口向西800米路北;邮编:467000;电话:0375-2661123

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6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