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强国
发布时间:2023年3月11日

发表时间:2023.3.11                           来源:平顶山日报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党的二十大提出农业强国后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系统阐述了建设农业强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传递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对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

“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只能走特色发展之路

我国的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历史底蕴和发展环境等基本国情不同于当前世界上任何农业强国。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农业经营规模较小,“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就我市来讲,有生猪、红牛、鸽业、奶业、食用菌、小麦等优势特色资源,但是规模都不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只能走特色发展之路。

几千年来我国的小规模农业孕育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农耕文明,但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小规模农业的短板逐步显现。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竞争力弱,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前所未有挑战。

面对国外市场的冲击和国内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小规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拼特色、拼增值,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一是加快发展特优产业,提高产业链竞争力。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为产业链竞争提供前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我市产业链条较短,综合效益依然不高的现状,各地制定了持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规划,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实现由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构筑起具有各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二是要拓展农业内涵,提高功能竞争力。对农产品来讲,决定其竞争力大小的主要是价格和品质。在其功能的基础上附着休闲观光、生态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把产品的竞争拓展为多种功能的竞争,是人多地少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河南创大打造出“漂麦河”高端富硒面制品品牌,就是在农业特色资源上附着文化元素,收到了良好效果。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决定我国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是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涉及的行业多、领域广、群体大,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汇聚全社会资源力量,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一个传统农业大国阔步迈向农业强国,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想要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农业强国,必须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

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需要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组织领导工作,要坚持五级书记抓落实,县委书记当好“一线总指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涉农干部工作,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涉农干部“三农”工作本领,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三是农业人才工作,要坚持人才的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把育好用好与有序引导相结合,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内生动力,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要求决定我国建设农业强国只能走绿色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高效利用好我国生态资源,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世界上大部分农业发达国家选择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导致各类资源大量流失,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居环境质量直线下降。有了前车之鉴,我国农业建设选择了既要经济高质量发展也要高效保护生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绿色生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持战略定力,制定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好化肥农药减量、白色污染治理、畜禽粪便和秸秆资源化利用,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因此,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贯穿到农业强国建设的全过程。

体现生态要求,就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一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发展科技农业,推进“数字+生物+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种业科技创新。二是以生态优势为依托发展绿色农业,大力推广绿色标准化生产,逐步扩大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三是以市场营销为牵动发展品牌农业,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扩大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给人民提供优质、绿色、安全的农产品。

(作者王苑为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行管教研室主任)


供稿:理论研究室

Copyright ©2017 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豫ICP备17005260号-1
主办单位:中共平顶山市委党校;地址:河南省平顶山市龙翔大道与长安大道交叉口向西800米路北;邮编:467000;电话:0375-2661123

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061号